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关键就是要实现新能源革命,这其中有五大特点,首先是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特别是光能、风电大规模应用;第二能源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推动建筑成为微型发电;第三就是利用氢气和电池等技术存储;第四就是要发展电能的互联网络;最后是电动汽车成为用能、储能和回馈能源的终端,而以上变革,都依赖于技术创新。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剧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等地球生态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2013年,随着国内光伏政策的退静和落实,当年新增装机量首次突破10GW,同比大增206%,创历年最高。
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暴涨,世界多国特别是欧美国家通胀居高不下,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未来几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或将达到100GW以上。产品需求旺盛 量价齐升据工信部7月20日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情况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同比增幅均在45%以上。不得不说,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光伏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光伏产品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出口额再创新高。
其中,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光伏组件出口量达78.6吉瓦,同比增长74.3%。其中,多晶硅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硅片产量约152.8吉瓦,同比增长45.5%;电池片产量约135.5吉瓦,同比增长46.6%;组件产量约123.6吉瓦,同比增长54.1%。加强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健全废旧农膜、黄板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力争实现全量回收。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三)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锅炉、制冷机、环保治理设施等为重点,通过更新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系统能效水平。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衔接,完善长三角内河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52%,海铁联运箱量翻一番。
对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组织开展全市重点制造业行业低碳评估,对于与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密切相关的行业,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和调整升级。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积极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持续推进液化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氢燃料重型货运车辆的示范试点及推广应用。
持续提高船舶能效水平,加快发展电动内河船舶,新增环卫、轮渡、黄浦江游船、公务船等内河船舶原则上采用电力或液化天然气驱动,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燃料、生物质燃料以及探索氢、氨等新能源在远洋船舶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举措。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开展宝武集团上海基地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完善用电需求响应机制,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充分发挥全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作用,深入推进黄浦建筑楼宇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示范,并逐步在其他区域和行业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绿化市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本市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十四五期间本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以下。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提高废钢回收利用水平,推进高炉加快调整,十五五期间推进高炉产能逐步转向电炉,到2030年,废钢比提升至30%。
优化新鸟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十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探索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
加快建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推进上海液化天然气站线扩建等项目,完善天然气主于管网布局,提升气源储备能力。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持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稳定优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进一步拓宽工程渣土利用消纳途径。推动五个新城率先探索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紧凑集约的空间布局、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智慧韧性的基础设施、畅通便捷的公共交通和优美低碳的人居环境。(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市场监管局)(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发展对全市碳达峰和能耗双控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加大上大压小力度,将规模小、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老旧数据中心纳入产业限制和淘汰目录。
(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发展改革委、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信息化委)(五)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和金融机构集聚优势,加快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深入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
进一步加强 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引进,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按照以废定产的原则,布局实施宝山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等项目,协同处置飞灰等危险废物。
(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市场监管局)五、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实施钢铁、石化化工、电力、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打造各领域、各行业能效领跑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崇明区、宝武集团)3. 推进重点区域低碳转型示范引领。推进拆房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到2025年,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810万吨/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二)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工具向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扩大电力、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氢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十四五期间推动宝武集团上海基地钢铁生产工艺加快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加大天然气喷吹替代的应用力度。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浮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继续推进净菜上市,促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贸市场蔬莱废弃物产生量。建成35个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
持续推进退养还滩、退围还海,实施蓝色海湾、海岸带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和整治行动,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修复能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数据中心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
1.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本市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方案》指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力争达到36%。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力争达到36%。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
加快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前沿科技项目,聚焦深远海风电、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可控核聚变发电、绿氢制储、零碳炼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化工、生物质航空燃料、核动力船舶、碳捕集和封存、超高效光伏电池、人工光合作用等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在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五个新城等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样本。
着力发挥绿色建筑规模化效益,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责任单位: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海洋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全面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